1953年7月27日,朝鲜停战协定在板门店正式签署,这个具有历史意义的时刻在2023年迎来了70周年纪念。回望那段峥嵘岁月,正值新中国成立之初,百业待兴的艰难时期。年轻的共和国面临着内忧外患的严峻考验,却毅然决然地派出中国人民志愿军,与以美国为首的\"联合国军\"在朝鲜半岛展开了一场惊心动魄的较量。
这场持续近三年的战争,被后世誉为新中国的\"立国之战\"。在武器装备、后勤补给等各方面都处于绝对劣势的情况下,英勇的志愿军将士与朝鲜军民并肩作战,以血肉之躯筑起钢铁长城。他们用惊人的意志力和卓越的战术智慧,最终迫使当时世界头号军事强国美国不得不回到谈判桌前。这场胜利向全世界宣告:站起来的中国人民,再也不是任人欺凌的\"东亚病夫\"。
展开剩余67%美国军方至今仍对这场战争的结局感到困惑不解。他们拥有最先进的武器装备,掌握着绝对的制空权和制海权,而对手却只有简陋的陆军装备。这种悬殊的实力对比下,为何最终会以和谈收场?答案或许就藏在一位普通战士的家书中。在某部反映抗美援朝的影视作品中,有个感人至深的场景:战前动员会上,指导员没有高谈阔论,只是朴实地说:\"乡亲们刚分到土地,日子有了盼头。要是让美国鬼子打过来,咱们又得回到从前。\"这时,一名战士激动地站起来,他刚收到家信,说家里分到了三亩地,母亲高兴得几夜没合眼。战士们闻言群情激昂,誓死保卫来之不易的新生活。正是这种\"保家卫国\"的坚定信念,铸就了志愿军不可战胜的精神力量。
\"雄赳赳,气昂昂,跨过鸭绿江...\"这首激昂澎湃的《中国人民志愿军战歌》,至今仍能唤起人们的热血豪情。它的词作者麻扶摇,原本只是东北野战军炮兵一师的一名普通指导员。1950年秋,当部队接到赴朝作战命令时,这位23岁的年轻人怀着满腔热血,创作了这首流传千古的战歌。有趣的是,当时麻扶摇正打算回乡完婚,未婚妻已来到部队驻地。但军令如山,他毅然推迟婚期,随部队奔赴前线。在誓师大会上,他将战士们保家卫国的决心凝聚成铿锵有力的诗句,写在了连队的黑板上。这些朴实无华的文字很快在部队中传唱开来,最终经著名作曲家周巍峙谱曲,成为激励亿万中国人的经典战歌。
麻扶摇生前常说,自己不过是尽了一个战士的本分。这位谦逊的老人直到1953年才知道自己的作品已传遍大江南北。他晚年回忆说:\"当时只觉得要写出战友们的心声,没想到会成为全军的战歌。\"2019年,92岁高龄的麻扶摇在北京安详离世,他的一生只创作了这一首歌词,却为中华民族留下了宝贵的精神财富。
七十年弹指一挥间,当熟悉的旋律再次响起,那段气壮山河的历史画卷仿佛就在眼前。志愿军将士们用鲜血和生命捍卫了新生共和国的尊严,他们的英雄事迹将永远铭刻在中华民族的记忆里。正如那首战歌所唱:\"保和平,卫祖国,就是保家乡\"——这简单而深刻的道理,正是中国人民志愿军战无不胜的力量源泉。
发布于:天津市嘉多网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